二、奏议留学,精进学业 学校培训和出国留学深造是中国近代海军教育的两大主要内容,为了求本溯源,进一步培养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军事人才。1873年11月,沈葆桢与左宗棠联名奏请选派船政学生出国深造。1877年3月,华监督三品衔候选道李凤葆、洋监督日意格及帮办监督员斯恭塞格带领35名学生乘船开赴香港,分赴英法学习。这开创了近代中国向欧洲派遣留学生的先河,培养的大批科技人才。 学生们到达英法两国后,按照留学计划,分别进入学校和有关工厂学习制造、驾驶、枪炮、鱼雷、火药制造、海图绘制、法律、铁路营造和矿物等专业,并涉猎了战略战术。第一届留欧学生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,取得了优异的成绩。据洋监督向中国驻英公使介绍,12名留英学生中,除1名因病先期回国外,11名完成学业的学生:“刘步蟾、林泰曾,知水师兵船紧要关键,足与西洋水师管驾官相等,均堪重任”。“严宗光(严复)于管驾官应知学问以外,更能探本溯源,以为传授生徒之资,足胜水师学堂教习之任。萨镇冰、叶祖圭、林永升,勤敏颖悟,历练甚精,均胜驾官之任。方伯谦可谓水师中聪明谙练之员。蒋超英、林颖启、江懋祉、黄建勋,堪称水师管驾之任。”在14名留法学生中,除1名病故外,8名学习轮船制造,5名学习矿务,分别能胜任总监工之职,其中,“以陈兆翱、魏瀚为最出色,可与法国水师制造监工并驾齐驱。”[4]他们回国后,迅速成为中国轮船制造业、轮船驾驶业中的奠基人,以其突出的业绩证明,法国监督的考核评语绝非溢美之辞。 后来,福建船政学堂于1881年底、1886年4月和1897年,又派出3届留欧学生49名。其中第四届学生6名赴法国学习轮船制造,原定学习年限为6年,后因经费困难,学习3年后被迫回国。 三、刊发书籍,传播学术 左宗棠的后半生基本上同军事打交道,武事之余,以兴学育才为己任;左宗棠认为一个国家落后的最大根源是教育落后,所以即使是武事之中,仍注重教育以培养人才,让人民接受义理之教的熏陶,以正风气习俗。1875年5月2日,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,督办新疆剿匪事宜。督师西上后,他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促进西北教育的发展,随着西北教育事业的兴起和普及,对各类书籍的需求大量增加。而西北图书刊刻发行业都比较落后,所使用的民间俗本,往往错误较多,容易以讹传讹;甘肃士子所诵读的书籍,大都是书贩从成都和武汉两地贩运而来,加上兵荒马乱,很少有人去做贩书买卖,进一步导致了书源枯竭。左宗棠看到这种情况后,决定刊刻书籍,提高刻印质量,自备书源,以改善图书刊发业的落后局面。 左宗棠就应各地州县禀请,首先在汉口创设崇文书局,在西安设立关中书院(附有刻书机构)。两个刻书机构的经费都是由左宗棠的廉俸支出,工匠主要是湖北的刻工;收复新疆后,在新疆开设迪化书局刻印供回民子弟读诵的书籍。受左宗棠设立书局的影响,西宁知府龙锡庆设立了西宁尊经书局,刻印四书五经。为了防止政令不畅,记录重要事件的来龙去脉,保存来往的文书,左宗棠的西征军大营还有一个流动的刻书机构。为了恢复西北各府厅州县学官照例保存的官书的完整性,左宗棠奏请清政府为西北地区重新颁发丢失的官书。 为统一边民忠君爱国的思想,培养做明白事理的人。左宗棠刊印了部分儒学经典作品,如《 四书》、《五经》、《诗经》、《孝经》、《三字经》、《千字文》、《圣谕广训》、《律易解》等书;为了培养儒生和贤能者,规范官员行为,最后达到振兴西北文化教育、开启民智的目的。左宗棠刊印了《学治要言》、《 在官法戒录》、《日用杂志》、《圣谕广训》等书;为传播和推广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,提高西北的生产力水平。左宗棠刊发了《种棉十要》、《广行山蚕檄》和《札陕甘各州县试种稻谷桑棉》的宣传告示。 左宗棠深知“一时教人以口,百世教人以书”书籍的重要作用,通过刊发书籍,基本达到了他培育人才、教民化俗的预期目的。例如,各类优质教材的刊发,提高了西北各义塾、书院的教学质量,从整体上改变了西北文化教育凋敝、落后的状况;免费向少数民族子弟发传统启蒙教材,使他们能够接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,学习政府的法令条文,从小确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制法纪观,改善了社会风气,促进了各民族和谐,实现了西北边陲的长治久安。有关农业生产技术的书籍的刊发,传播了中原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,促进了西北地区农业、种植业和蚕桑养殖业的发展,推动了西北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。仅以蚕桑业为例,新疆经过左宗棠、刘锦棠和后来几代官员的不懈努力,到清未,新疆年产丝就由过去三十万斤,增至七十万斤。所以这些书籍的刻印和刊发对西北地区培养科技人才,起到了奠基作用。 【参考文献】 [1]中国历史学会.洋务运动.五[M].上海:上海书店出版社,2000 [2]李国钧,王炳照.中国教育制度通史:第六卷[M].济南:山东教育出版社,2000 [3]钟叔河.走向世界丛书第1集第8册[M].长沙:岳麓书社,1985 |